先说下长征二号 F使用 的燃料再说下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四氧化二氮性质:无色固体或黄色,强氧化剂,为重要的火箭推进剂之一。剧毒,有腐蚀性。易分解为二氧化氮为红棕色的气体,具有神经麻醉的毒性。
偏二甲肼性质:用于燃料添加剂、有机合成。偏二甲肼可以通过二甲胺与亚硝酸作用后经还原制得,本品为发烟性液体,有氨臭,易溶于水、醇、乙醚、苯及石油产品。
所以一直以来的厉害了的火箭,都是毒箭。
我国现在仍然在使用长征二号F来执行载人航天的任务(2021年的运送航天员至空间站也会由长征2号F承担),而长征二号F的主要燃料就是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随着天和号核心舱的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站建设计划也正式实施。可以预见到往后的火箭发射任务将越来越频繁。地面和空间站之间人员的往返和货物的补给将成为常态化,这些任务都将会由长征七号主要担任但就目前而言,长征七号主要用来为空间站运送货物,在测试可靠性成熟后才会使用新一代载人飞船来执行载人航天任务,这也是为了安全做出的充分考量。除了燃料上与长征二号F相比“无毒无害”之外,长征七号的近地轨道载荷量也更大——长征二号F的载人有效近地轨道有效运载量最大为8.13吨(载货有效运载为8.6吨),长征七号的近地轨道有效运载量为14吨(为载货运载)。
(这里我没有拿长征七号来说明,虽说长征七号成功研制使中国航天的运载能力以及有关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我觉得,以长征五号来说明更有说服力)就拿我国运载能力最强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来说,其发动机技术也就相当于美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右的水平,说70年代都还有点勉强。虽然说长征五号的运载能力,能够排入世界第一梯队,但是就从发动机数量就不难看出,长征五号基本型起飞质量有867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8.5吨。相较于美国ULA的重型德尔塔4H 相比,后者起飞质量仅仅只有七百多吨,但是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以及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都比长征五号更强,而后者的一级火箭部分情景只使用了三台发动机。而长征五号则使用了十台发动机。我这里当然不是说RS-68A有多牛逼,这款火箭发动机本身的成本很高,循环方式也不能说是特别优秀。但是相较于长征五号十台发动机而言,不言而喻吧?长征五号所使用YF77,YF100,YF75D虽说相较于我国以往的火箭发动机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作为氢氧发动机的YF77从单台推力以及比冲并不理想,和其他主流的氢氧发动机(例如日本H-2B上的LE-7A)相差甚远。长征五号的运载能力,其实是使用了多台发动机组合优化得来的。之所以能够排入第一梯队,玩的是发动机的数量。与长征五号同一级别的运载火箭,或者说运载能力相较于长征五号而言差不多的运载火箭。像俄罗斯的质子M,安加拉A5,H-2B,阿丽亚娜5,等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运载能力虽强,但并不代表别的国家没有能力研制运载能力超过长征五号,或者说和长征五号同一运载能力的火箭。更多的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以及现有的需求。上述的运载火箭,所以说运载能力略低于长征五号,但是完全都可以通过增加发动机或助推器的方式达到长征五号的运载能力。只是需求不大,毕竟他们没有中国建设空间站的需求,这些运载火箭对他们而言,足够用。当然比较运载火箭的技术以及实用性,不能单单比较发动机的硬数据,总的来看。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还是能够在航天大国中有一席之地。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开始,从最初的运载能力升级,到后来不断的族谱化。从旧一代(长征一号到长征四号系列)到新生代(长征五号一直往后,当然不包括长征10号)运载能力不断提升,覆盖的轨道吨级也越来越完善。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在旧一代运载火箭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7号,8号,长征11号等运载火箭也都相续服役,进一步提升中国运载火箭的能力,并逐步替代旧一代运载火箭(当然,目前还处于新旧混用阶段)还有其他新型号正在研制当中,例如,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不全官方尚未公布其编号,很有可能是长征12号。)以及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九号。这个家族正在不断的壮大当中。同美国这样的航天第一大国而言,中国航天的确有很大的差距,是我们应当明白。中国航天与美国航天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巨大的起步时间差距,要想短时间赶上极为困难。而且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国航天从那样一个艰难的年代,在研发资金长期拖欠或者说短缺的情况下从无到有走到现在,实属不易。我们也要 世间还是有勇士的。
赞(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