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一种声音]仍有一些大学固守封门权宜之计,半月谈:大学校门,该打开了
本頁主題: [一种声音]仍有一些大学固守封门权宜之计,半月谈:大学校门,该打开了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wething007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2050
威望:1065 點
金錢:106050 USD
貢獻:75 點
註冊:2007-10-07

[一种声音]仍有一些大学固守封门权宜之计,半月谈:大学校门,该打开了

吴黎明、毛振华、尹思源/@半月谈

秋季开学季已至,关于大学校园能否全面开放的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大学已经宣布将全面打开校门,但仍有一些大学依然顺延疫情时期的校园管理政策,对师生的“小门”虽逐步放宽了,可对社会公众的大门依然紧闭,颇令人遗憾。

新冠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高校出于师生健康安全考虑,采取校园进出全面限制的“权宜之计”,情有可原。可时至今日,各行各业已回归疫情前的正常状态,影院、博物馆、旅游景点等更是人潮涌动,作为一贯领风气之先的大学,在开放的问题上却固守封门的“权宜之计”不撒手,不免令人遗憾。

校门对社会公众全面封闭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疫情结束以来,有往届生(或家长)回母校开成绩单或办事时,在进校门问题上费尽周折;高校门难进也影响到学者之间的自由顺畅往来。更重要的是,这种“一刀切”全面封门的做法将大学与社会隔绝,既削弱了高校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引领创新等基本职能,又有违公众领略高校人文环境的普遍期待,与大学开放包容的基因背道而驰。

有观点认为,实行封闭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降低学生发生危险的概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校园的安全保障,避免不法分子进入校园,扰乱日常教学秩序。这类观点看似能自圆其说,实质上却是懒政思维在作祟。

疫情之前,高校普遍实行的是校园开放政策,那时,公众可以自由出入大学,附近居民可以自由去大学校园散步、打球,大家对此习以为常,很少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诚然,完全开放校园肯定对校园管理增加难度,但大学管理者应该有担当,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新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依靠门卫把公众挡于校门外。

开放包容是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校园作为公共资源,不仅是社会学习、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学校园对公众的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曾发文称:“开放,是大学应有的一个基本办学思路。”翻阅多所高校的校训,“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等关键词频频出现。最近,广东省教育厅官员公开表示:“大学当然应该开放,学校不能依赖封闭。”这一表态受到公众广泛赞誉,反映了社会的主流呼声。

大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封闭的“象牙塔”,开放是大学自带的基因。回顾历史,古今中外的大学校园都有开放的传统,开放非但没有给学校带来更多风险、麻烦,反而使其成为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历史和现实也一再证明,开放是多赢,是大学生生不息的魅力与源泉所在。

让大学之大融入社会之大,乃是全社会之福。一个城市,大学群集的地方,往往是区域文化素质高、社会秩序好的地方,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也是公认的。一座拥有大学的城市往往洋溢着青春的朝气,而大学因为城市才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在一些城市,大学已经成为当地的建筑及文化地标。人们因为仰慕大学、名师,不远千里来此一睹风采,接受文化洗礼。历史上,在北大的“旁听生”群体中,曾走出了瞿秋白、沈从文、丁玲这样的文化名家。近些年,不时有校园保安奋发图强考入名校的案例。每当这类新闻出现,总会激发更多人自强不息,为美好的愿景奋勇前行。

最近,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布消息,决定全面开放校园,参观来访不需要预约、不限名额,不向任何机构和个人收取参观费用。这给其他大学开了个好头,树立了榜样。

新学年,新气象。期待更多大学敞开校园、敞开怀抱,重新激活开放包容的基因。开放包容不能光写在校训里,更要体现在行动中。

---------PS:有些权力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改变。

赞(51)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9-22 10:35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15 08:25